动脉钙化并不是钙吃多了,而是钙没有被运到骨头里,反而沉积在血管壁。
K2可以激活一种叫MGP的蛋白,专门负责清除血管内的游离钙,防止它们在动脉壁沉积成硬块。
美国一项研究发现,老年人群中K2摄入量在每天100微克以上的,比摄入不足50微克的,血管钙化程度低32%,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下降24%。
这个比例不是靠吃药能调出来的,是靠基础营养支撑出来的结果。
这些食物中的K2以甲基萘醌形式存在,具有比K1更高的生物利用度,对钙代谢调节尤为关键。
但现代人饮食清淡、不爱吃这些,加上K2在体内转化效率不高,很多中老年人都缺得厉害。
K1在绿叶蔬菜里多,但它转化成K2效率低,补错了方向还以为补到了。真正保护血管的,是K2,不是K1。
其次为DHA+EPA,此二者乃是深海鱼油中最为关键的两种脂肪酸。它们能抑制血小板聚集,降低甘油三酯水平,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不被炎症因子攻击。
尤其是EPA,它有明显的抗炎功能,可以阻断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被破坏,防止心梗脑梗突发。
日本一项大型流行病学调查发现,摄入DHA和EPA最多的五分之一人群,其冠心病死亡率比摄入最少的人低了40%以上。
这个数据来自长期饮食习惯分析,不是吃了几天补品得出的。说明鱼油中的脂肪酸不是辅助,而是心血管系统正常运转所需的原材料。
问题是,现在不少人不吃鱼,怕腥、嫌麻烦,或者吃的是淡水鱼,EPA含量很低。每天只吃几口鱼根本补不上来。
医生建议中老年人每周要吃三次深海鱼,比如三文鱼、金枪鱼、沙丁鱼等,实在不行,可以考虑正规鱼油补充剂,每天摄入EPA+DHA总量达到1000毫克以上。
第三个是镁。这个矿物质虽然冷门,但对血管功能的影响非常深。
镁是天然的钙通道调节剂,能让血管平滑肌放松,帮助控制血压,减轻心率负担。很多人血压控制不稳,其实跟镁缺乏关系不小。
美国心脏协会曾经提出,镁摄入不足的人群,动脉僵硬指数显著升高,心率变异性降低,说明自我调节能力下降。
镁可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膜,起到稳定电解质平衡的作用,从而防止心律失常。一项数据指出,每天镁摄入在400毫克以上的人,心脏病死亡率比低摄入组低30%左右。
问题是,镁主要来源是深绿色蔬菜、坚果、豆类,而这几类食物恰好是很多老年人日常吃得最少的。
尤其是蔬菜量少、吃饭太精细的,基本都处在“低镁状态”。而且镁在高温下容易流失,煮汤的时候渗进汤水里,很多人喝汤不喝菜,也没吃到多少。
医生建议,饮食要增加杂粮、坚果、绿叶菜,可以适当吃些黑芝麻、扁豆、南瓜子等含镁高的食物。
必要时也可以补充镁元素营养品,但剂量要适中,过多会导致腹泻,吸收也会打折。
第四个是维生素C,这个大家听得多,但很多人误以为它只是用来抗感冒的。维生素C作为羟化酶的重要辅因子,直接参与血管胶原蛋白的合成与交联。
当其缺乏时,会导致血管基底膜结构缺陷,表现为脆性增加和自发性出血倾向。长期缺乏(某种物质,这里未明确)会致使血管内皮变得脆弱,从而使斑块更易于形成。
维生素C作为电子供体,能有效淬灭血液中的活性氧自由基(ROS),中断脂质过氧化链式反应,从而降低氧化应激对血管内皮的损伤。
尤其是血管老化过程中,自由基攻击是主要推手,维C的保护作用不在于“补”,而在于减损。
复旦大学在一项实验中发现,老年高血压患者补充维生素C八周后,血管弹性指数提高13%。
平均舒张压下降4mmHg,虽然幅度不大,但说明血管状态正在缓慢好转。维C不是药,但它是血管修复系统里的常驻成员。
维生素C具有强还原性,在不当储存(如暴露于光热)或高温烹调时会发生显著氧化降解,导致活性成分大幅流失。
很多人说自己吃水果,但吃的是切好了放了半天的苹果,维C基本没了。想有效补C,要吃新鲜、颜色深的蔬果,比如猕猴桃、柑橘、彩椒、西红柿等,每天200克以上,坚持吃。
另外一个现实问题是,单靠吃饭补这些营养并不容易达到理想状态。尤其是老年人胃肠吸收能力下降,吃得少、消化慢,更难把营养吃到位。
这时候医生建议采取“饮食+适量补充”的方式,不是靠保健品堆营养,而是补到刚刚够身体维持基本功能。
有人说,吃了药还要补这些东西,有点重复,其实不然。药是控制风险,营养是重建结构。血管不是靠药养出来的,是靠细胞生长出来的。
而这些细胞的原材料,不在药里,在每天吃进去的那一口食物里。营养不是替代治疗,但它是基础条件。如果没有这些材料,药效就像在沙地上建楼,不牢固。
那问题来了——如果一个人已经吃了几年降压药、降脂药,各项指标也在正常范围内,是不是就不用再补这些营养了?会不会变成“补过头”或者“营养堆积”?
血管功能评估需多维考量,常规指标正常仅反映部分生理参数,不能全面表征血管内皮功能及弹性状态等健康要素。
指标只是功能表现的一部分,比如血压正常,并不代表血管没有内皮损伤、没有斑块风险;血脂正常,也不代表动脉弹性就好、血流速度就稳。
很多中老年人查出来没啥大问题,但走路累、腿沉、晚上抽筋、记忆力减退,这些都可能是微循环状态差、毛细血管功能弱造成的。
营养补充并非越多越佳,而应按需、按结构进行。最理想的方式是做一次微量营养素检测,包括维C、镁、维K2、DHA等,看看基础水平再补。
但没条件的,也可以从饮食多样化、规律化开始,重点补缺口,不重复叠加。
真正该担心的不是补过头,而是年年吃药,血管还是越来越脆、越来越硬、越来越堵。那说明不是药不行,而是身体缺了支持。
血管这件事,指标之外,还有结构;治之外,还有养。补对了,才有底子。补错了,白忙活。补慢了,就迟了。血管,是不能等的。
对此,您有什么看法?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!
参考资料
[1]孙帝力,肖纯,杨向东.心血管疾病的血管生成及巨噬细胞调控策略[J/OL].中国动脉硬化杂志,1-14[2025-05-19].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